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138节(2 / 3)

加入书签

还在丈夫李泽病重后,执掌朝政多年,在兄长韩彻的辅佐下,为李朝开创了一个史书上非常有名的盛世。

也因此,有一些历史学家还表示,韩家兄妹是原本应该已经走向衰败,即将迎来灭亡的李朝,出现的救世之星。

当然,为了迎合大部分的观众,在这部电视剧里面,增添了一定比重的爱情线。

这其中主要的cp线当然就是韩三娘和李泽,然后编剧还增加了一对副cp线,韩彻和陈大娘。

而且比起韩三娘和李泽的这对主cp来说,副cp线显然还要来得更为曲折感人。

要知晓根据在历史书上所记载的那些,韩彻和陈大娘明明相识甚早,二人最终成功走在一起,却是整整耗费了近二十年!

并且,韩彻在这之前一直未娶。

这对于非常看重子嗣传承的古人来说,韩彻又作为韩家当时唯一能传承的男性,显然没有一定的必要缘由,是不可能这么久都不成婚的。

同时还有陈大娘宁可去东宫做女官,也不愿意嫁人的举措。

因此,在编剧的一番笔力和演员的演绎下,使得近来观众对这对副cp可谓是嗑生嗑死,很是上头。

想一对有情人,只因为韩彻与陈家政治立场不同,而历经磨练,千辛万苦方才能走到一起,修成正果,正是应对了爱情里面的,非你不可的唯一。

不过这会老师是不会去讲什么电视剧里所写的那些爱情线的,她只会依据历史来对大家讲述。

“想来同学们都知晓,韩彻是李朝时期有名的宰相,经济改革家,理财家,甚至是文书家……经由他所推行的“国民兼富”的经济理念,还有经济举措等,一直到现在,都还具有借鉴意义。”

“然而比起他前面的那些成就,韩彻在农业上的功劳也不小。”

“这里,我要跟大家讲的便是受韩彻影响,李朝时期的农业高速发展的一个阶段。”

“农田的开垦和南北农作物分布的变化。”

韩彻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或者应该说,韩彻自从被调回京城后,就没清闲过。

韩彻的官职确实是升职得非常快,掌握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相对应的,他所承担的事务也是越来越繁重。

尤其是韩彻一直都掌握着全国的财政,这些年来国家的军队和行政等开支可以说是几乎全靠他支撑。

像这一次,也是如此。

只不同的是,过往都是韩彻只抓财政收入这块。至于划拨款项,以及款项的具体实施等事情,韩彻历来鲜少会参与进去。

一方面,作为已经掌握着全国府州信息系统的权臣,韩彻确实是不方便事事都要参与进去的。

韩彻要真这么做了,皇帝那边只怕便不会再这么放心他了。

再一方面,专业的事情本就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而韩彻这次要负责的事务,就也归属于是他穿越前的职业专业部分——解决江南等如松州等地区,近些年来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使得原本就因人口稠密可耕种土地不足以应对课税的地区,百姓可分得土地越发稀少的问题。

这部分又归属于民生问题,尽管朝廷是非常的重视,但做得好了,也不过是得皇帝嘉赏,松州等地区百姓称赞。

韩彻倒也不用担心,会为他再招来忌惮和麻烦。

因此,韩彻这边一将计划文书呈递上去,皇帝根本没多加思考,就将这件事交给了韩彻全权去负责。

自朝廷实施规定棉花为农税征收对象,棉花大面积的种植,成为了主要的经济作物后,天下务蚕者,日渐以少(1)。更使得纺织业本就最为发达的江南区域的棉织业,得到了空前规模的发展。

以运河为流域的几个江南府城,还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其中又以松州所产的棉织物最为精美,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各藩国。

所出布匹,日以万计。(2)

这对于松州等江南区域的百姓来说,生活确实是变得比过去好过了不少。

只是因着这些年来的天下太平,百姓生活安逸,全国人口也得到了飞速的增长。其中也以松州等区域本就因人口稠密,人均可分配土地本就不足以满足课税,使得如今当地的农户便越发依赖纺织业。

织布是需要技巧的。

于是商人从其它产棉大区,将棉花运输过来,然后通过松州善织造的百姓,将其纺织成纱线和布匹,商人再进行销售。

这期间,商人在外地购买棉花需要金钱成本,运输途中需要物力和财力耗费,再加上无利不足以让商人积极,就也使得松州等江南区域的一些百姓,每日不停辛苦织造,赚取到的银钱会被商人占去一定比例后,剩下的还要再拿去购置从外地运输过来的米粮。

自然,这些米粮尽管有韩彻管控着常平仓和漕运,进行物价调节,但也只能让它趋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价钱。

若对比起来,这两年松州的稻米价钱,都能比之京城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