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117节(3 / 3)

加入书签

流通都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但像北方边境这种路途过于遥远,又地处非常偏僻的地方,也还是难免存在着有一些做不到位的情况。

就像韩彻未穿越前的时候,吉林那边的棉花种植,直到清朝初期依然未能得以很好的解决。当时棉花的物价,更是出现过“匹布可易稗子谷三石五斗”的现象。(1)

“棉花也能在那么冷的地方种植吗?”掌柜的奇道。

北方边境可不同于柏州那边,那里地寒霜早,世人皆以为这种气候不宜种棉。

韩彻就笑道:“为何不能?”

为了能抓紧眼前这个现成的推广助手,韩彻当下就仔细跟掌柜的讲述起如何在北方边境顺利栽种出棉花的种植技术要点。

那些个极其专业的种植技术,先是把掌柜的说得听直了眼。待到后面,察觉到此事当真是可行的后,掌柜的忙唤来伙计,想要找来纸笔记下来。

“倒也不用这么麻烦。”韩彻笑眯眯的,从怀里拿出一本册子,递给了面前的掌柜。

这本册子里面所书写的,正是棉花从选种开始的一系列,适宜北方那边气候的详细栽种技术。

“若担心第一次不甚熟练,可先择选地方试种。等试种成功后,再多多种植也不迟。”韩彻还给出建议道。

掌柜的得了这份技艺,当下也是既高兴又不解:“郎君几次给予我良言,今日又赠予我这等好技艺,当真是让我受之有愧。”

虽不知对方具体是何身份,但这两次往来,怎么看都觉得自家商行占了人家好大的便宜。

“说来也是我实在不得方便。”韩彻便感叹道:“如今也只盼着,来日你家商行能在北地栽种棉花丰收。”

“望不负郎君期盼。”闻言,掌柜的忙道。

“如此便有劳你们了。”韩彻一脸高兴的说道。

有郭家商行帮忙去北地推广棉花,再加上以百姓在农事上的学习能力。要不了几年,朝廷便可不费一丝一毫的力气,不仅能解决北地百姓饱受冬季严寒的苦楚,那边的将士们也能得到本地棉物上的供应了!

注1:出自光绪《吉林通志》

试探

当天下午,掌柜的就去了郭家宅子,向郭大郎等人说起韩彻今日又过来了一事。以及韩彻提议去北地边疆栽种棉花,还有他所赠予的那本棉花栽种技艺。

对于册子里所书写的内容,在场之人看过之后,皆惊叹万分。

北地边疆地区棉花栽种之所以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春季地寒,不利于棉籽出苗。秋季降霜又过早,容易出现结蕾开放前赶上霜冻。

册子里便有写到:北地栽种时,应选日照避风暖和处,于早春育苗,如此棉苗可生长畅茂且壮,虽遇霜冻也无妨碍。

不仅如此,对于北地日照暖和,较为适宜种植棉花的区域,韩彻在册子里也做了几处地方建议。

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哪怕如他们郭家,近来也算是往来北地边疆较为频繁了。但说实话,对于那边的气候环境,明显也是比不得对方这般程度的了解。

“这位郎君恐非一般人,下次他若是再来店里,你切记要与他尽量交好。”郭大郎就如此说道。

“我看对方的目的,显然就是想要利用咱们去北地边疆种棉。”这时候,一旁有人突然开口说道。

“是又如何?难道这棉花种出来了,对咱们郭家没好处吗?”郭大郎却不那么认为:“咱们做买卖的,最是该清楚‘无利不起早’。”

对方跟他们郭家非亲非故,要真半点图谋都不显露,倒还真需要多警惕提防。倒是像现在这样,大致猜测得出对方的目的是什么,郭大郎反而松了口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