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114节(2 / 3)

加入书签

还是不可跨越的那种!

只是心中到底还是难舍这份巨大的利润,刘家主就强笑道:“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还请刘老爷见谅!”那办事官吏也不想得罪刘家,可他更不敢违背朝廷这次制定的规制,便只得满脸为难道:“想来大家都应知晓,韩大人素来秉公办理,手段雷厉。这规制就是规制,我等实在不敢违背啊!”

要知晓那位韩大人前不久才出手惩治了两大批地方官吏呢,现如今在他们这些地方官吏里可还流传着一句话:哪怕是远在天边,那位韩大人也都睁着一双眼睛在盯着!

办事官吏就只能安抚刘家,又继续好言相劝道这盐业上的买卖虽然做不了,但还有其他的买卖可以做嘛!挣钱的门路又不止盐业这一条,以刘家的实力,那就更不会缺门路了,又何必在这当头死磕呢?

言下之意,就是委婉的在劝刘家可别去头铁。

刘家主显然也听懂了,并且快速在心中衡量了一下后,哪怕再如何的眼馋这其中的巨大利益,此刻也只能抱憾而去。

回到刘家,二人把这事跟族人和商行几位重要管事的一说,在场者也都皆气愤又不甘心。

其中一人还气恼道:“我看那位韩大人分明是什么都不懂,似咱家这等有实力的,才能给朝廷运输更多的粮食!”

“正是!这做买卖,路上遭遇的意外和风险多了去。要是没点关系和门路,根本就别想做大做好!”刘家另一人也这般言道。

“话是这么说,可那位韩大人就是这么规定的,咱们又能如何?”刘三郎叹气道。

这话一出,众人也俱都沉默了下来。

韩彻前面两次对各地方官吏进行那番严厉惩治,也让时下这些有实力有关系门路的商户们,感到了震撼和惊惧。

想也知晓,那些往日需要商户去讨好攀附的官员,在韩彻手里都讨不到好,如他们这种商户就更别想了。

于是过了好一会,才有人不满的开口说道:“我倒是要好生瞧瞧,他这么个规制,最后能运得了多少粮食去边界!”

刘家其他人依旧没再说话,面色却是越发的无奈。

因为此刻,众人都有着不满和不甘心。只是他们心里也都很是清楚,话是那么放出来了,可这世上只要利润给到位,自会有大把的商人前赴后继。

几乎是同一时间的京城。

韩彻这时候已经收到了一些地方州郡呈报过来的中标盐商名单,各地方州县的情报信息里,也还都写到了那些凡是中标的盐商们,已经开始按照朝廷的需求,运输粮食等物资去往指定边境军队的路途中了。

全国各地的商户加到一起,放出去的盐自变量额必然就不会是一个小数目。边境军队需要运输过去的粮食越多,朝廷要兑换给那些中标的商户们的食盐也就越多。

若是不能足额兑换给商户,必然就会对他们的积极性带来严重的打击。所以朝廷除了需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还需要保证能生产多少食盐,才能放出相对应的盐引。

而在食盐生产这一块,韩彻当初能得以摆脱“戴罪”的身份从安南调离,就是因他弄出了制盐上的改良。

所以这些年来,食盐的产量是充足的。

盐价高昂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盐政官僚机构的庞大臃肿,导致其在运行时的僵硬,还有繁琐造成的效率低下,行政花费却又巨大。

这段时间,韩彻除了去推行盐政方面的各项改革政令,就还把食盐纳入一些地区的常平仓管辖范围。

现阶段食盐量是不少,但像这种民生必需品,也还是要跟粮食一样,做好一定的储备量,以防止将来万一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在有着高利润的前提诱惑下,商户们的效率也简直是惊人。

很快,就有商户把粮食按照朝廷要求,运输到了指定的边境军队。接着,他们也如愿的凭借盐引,拿到了足额的食盐和指定区域的售卖权。

像盐这种商品,在眼下就不存在没有市场的时候。

朝廷又因为大量削减盐政相关的官僚机构,光是这一块行政运行减少出来的耗费,就足够让盐在市场上的作价从原来的四十文一斗的作价变低成十五文一斗后,还能满足给予商户的利润空间。

于是这十五文一斗的作价一出来,瞬间就使得不少地区都出现了百姓争抢着去购买盐的火爆现象。

哪怕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听说了,以后朝廷都将会是以这个作价去卖盐,可架不住现在的盐价比新帝登基时还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比如通州。

要知道通州是个山窝窝,这里没办法生产盐,距离产盐区的路途还遥远不说,整个州郡也多崎岖山道。而以眼下朝廷的财力还有社会条件,是很难得到好的开发,就导致这地方的交通极为的不便利。

在这种情况下,以过去朝廷设置的盐政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和风气,每年运输到通州来的食盐其实是很有限的。于是就导致这里的不少普通百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