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100节(2 / 3)

加入书签

难彻底扭转过来的。

只能等到时间长了后,大家见着粮食作价仍旧能这般便宜,甚至是越来越便宜,这些百姓才能放心。

至于现在,大家想抢就抢些吧,粮食也不是别的什么物资,属于人类生存必需品。即便是囤多点,以时下这种又鲜少分家的情况,一大家子消耗起来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最要紧的是,专业的漕运队伍已经组建好,运输损耗和效率的问题都得到堪称现阶段最完美的解决,那么只要没有出现大型天灾或战争爆发,京城和北直隶是不可能再出现以前那种程度的严重缺粮现象了。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京城和北直隶地区的百姓也都在纷纷称赞韩彻。

毕竟是韩彻将这么多的粮食从江南区域运输回来的,才使得他们如今能吃上这么便宜的精米。

那些文人墨客们,对于这事也在讨论良多。

比起普通的老百姓,只知道去看现在的粮食作价变得便宜起来,他们就为这事而感到特别的高兴。这些文人墨客们,更为看重的是此次两项改革给天下带来的巨大改变。

尤其是常平仓上的改革,既让地方官员有一定的可操作利润空间,同时他们的操作还能带动地方上的经济。又因为借助了漕运这支官办的运输队伍,朝廷也能扭转过去的亏损,转成盈利。

而且地方官员因为兑换手工制品和土特产时能产生新的利润空间,为着这部分的利益,他们也就不会再去侵占常平仓里面的粮食。

如此一来,常平仓可谓是真正起到了调节物价,和救困济灾的作用。

甚至自此以后,京城和其他州郡,说不定就能达到“天下再无贵物”!

于是不少文人墨客就还表示,韩彻此次的两项改革,当得起该记录进史册的利国利民大举措。

当然,有称赞的,也就有对此不服气的。

这一日,在京城一间比较有名的酒肆中,有一位年轻郎君见着同桌的一干人等又开始讨论这事,期间更是还对韩彻诸多称赞钦佩时,就忍不住说道:“均疏平准这两项改革,莫说早就有了,朝廷历来也多有实施。”

“吴兄此言甚是有理,确实不能全归功于他。”一旁的另一位年轻郎君便也点头附和起来。

“我倒觉得吴兄此言差矣!”同桌另一年轻郎君立即就说道。

“差在何处?”吴姓郎君不服气的问道。

“均疏平准这两项政令,我等虽都早就知晓。然若非韩大人先改革了漕运,解决了河道运输困难的问题,只怕再好的改革也依旧实施不起来。”对方感叹道。

“确实是如此。”

“季兄言之有理啊!”

在眼见着同桌人全都展现出一副赞同模样时,前面附和过吴姓郎君的那位年轻郎君就忙反驳道:“纵使如此,他此次也不过是拾了前人之牙慧。”

“正是。”吴姓郎君也跟着点头。

“此言又差异!”季姓郎君也不服气起来。

“我这话又差在何处了?”吴姓郎君开始不满对方接连几次反驳自己的话。

“既如此,当初你怎就不多想想,兴许也就想出来了呢!”季姓郎君也开始气恼起来,出言讥讽道。

对方一番“你行你却没上”的讽刺,吴姓郎君顿时就涨红了一张脸,想反驳又一时不知从何开始。最后他只能气得站起来,一甩袖子离去。

先前附和过他话的那位年轻郎君,看看愤而离去的吴姓郎君,又看了看同桌竟未有人一人出声缓和,将人留下来后,便聪明的赶紧闭上嘴。

“这吴家跟韩家,过去曾有过些许的嫌隙,今日方才会如此,你又何故与他生这般大的气呢?”一直待到吴姓郎君再也瞧不见人后,同桌另一人方才出声道。

“什么嫌隙?”不过显然还不知晓这些旧事的季姓郎君,当下不免愣住。

于是,对方就将早几年那会,陈家和吴家曾经联合起来排斥打压过韩家的事,简单的讲了一遍。

京城世家大族这个圈子里,其实是很难藏住什么秘密的。

更何况当初韩家势弱,家里官职最高的韩彻,还又远在柏州外放。陈家和吴家恼怒韩三娘折损了陈二娘的名声,害得她只能下嫁给杨家的杨三郎,在对韩家实施这些打压和排斥时,可是从未做过掩藏。

而这本来也是陈家和吴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侧面告诉其他的世家大族,与韩家交好,就很可能得罪他们陈家和吴家。

这时经提醒,同桌另外一人也想起这事:“这事我也听说过一些,不过陈家后面好像还设宴请了韩家去做客。”

想当初,他还曾跟着家人一同去赴宴,自然也就见到了陈家是如何礼待韩家的。

“我看当初定是吴家先跟韩家起嫌隙,陈家作为姻亲,就帮了吴家的忙。”一旁有人就对此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此言有理。”

同桌的人皆纷纷点头,表示认可。

因为自从那以后,陈家和吴家就也没再打压过韩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