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96节(2 / 3)

加入书签

才刚取得最终胜利,就遭遇了京城和北直隶等地严重缺米。故这些时日以来,在这内殿侍候的他们,没少见到太子跟一些重要大臣商议这事。

久而久之,他们也知晓了许多这方面的事情。

过去光是从含州运输一石粮食至京城,运输费用就需得五百文。韩彻这六十四文一石的运输费用,可还是从江南松州运输到京城来!

这其中还包含有水流最为湍急危险的巩州河段,试问又如何能不让太子震撼到心情澎湃起来。

韩彻这时,就给太子仔细算了一笔账。

他这次从松州出发,行驶三百多里后进入到安州,之后又行驶两百多里至阴州。这两部分河段的水流相对稳定平缓,是比较好走水道运输的。

但由于后面安州到阴州之间的这两百里的路线当中,是一条较小的河道,容易滋生水位问题。

枯水期,水位较浅。

涨水期,水流又会变湍急。

韩彻这次适逢的是夏季涨水期,进行转运换上针对于这部分河道水位问题专门打造出来的船只后,自然很顺利的就通过了。

接下来在阴州进行第二次转运,更换船只后再继续行驶,迎来一段一千多里左右,中间无需转运可溯河北上的河道。

完成这段河道流程后,韩彻开始进行第三次转运,再西上三百多里,就可抵达巩州。

抵达巩州后,韩彻再吩咐进行第四次转运,换上为巩州这段最为湍急危险的河道专门打造的船只,以及早前就经过多次来回操作实践演练,具有高素质的运输技巧的队伍在,自然以势不可挡的冲势,一举顺利渡过这段河道。

最后,韩彻再在抵达含州后,进行第五次,也就是这段全程三千多里河道路线的最后一次转运。

“每段河道的水位特点皆有不同,故安州之船不入阴州。”韩彻停顿了下,继续对太子说道:“巩州之船亦不可入含州。”

如此一来,每段水位特点不同的河道,运输时都是采用的专门为其打造出来的专用船只和专业运输队伍。

效率自然大幅度提高,安全也尽可能的得到了保障,另外运输损耗这一块,因为全程都是官府在操办,没有任何的为图方便和省成本而实施偷工减料,也被韩彻控制到了几乎可以说是零损耗的程度。

同时,还有这次虽然看不到,但过去漕民们在接下官府任务去运输时,难免会遭遇到盗寇贼匪之害,在这么一支庞大的官办漕运队伍面前,怕是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易过来抢劫了。

然,这还不止。

韩彻还又表示,朝廷既然已经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和财政支出,方才打造出这么一支专业的漕运队伍,若只是拿来运输税粮和京城所需物资,未免太过可惜。

因着各段河道的水位情况不同,故需要打造好几批专用船只。

这些船只在不需要运粮和运输物资时,可安排专业运输队伍里的人一边进行实操练习,一边查看各河道是否堵塞等相关问题。

这些漕卒们本就是受过训练的专业队伍,他们不仅懂水性,也能看得懂河道出现的问题。这样就还能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漕运这么改良后,除了在运输这块的作用外,韩彻还又言道,还可以利用它来配合朝廷调节各地的物价,更为及时的赈济灾荒。

自古以来,谷贱伤农,谷贵伤民。

也莫说是在古达,就是韩彻穿越之前,农业技术已经称得上是极为发达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也没办法做到全面稳定。

于是在风调雨顺,粮食增产的地方,地里的粮食就卖不起价钱,百姓种植的积极性难免受挫。

在遭遇灾荒,粮食减产的地方,又碰上粮食价钱飞涨,不少百姓没钱去购买粮食,就只能忍饥挨饿,甚至活活饿死。

朝廷管辖范围还极广,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等情况也皆会有所不同,所适宜栽种作物自然也会有所差异。

于是就也造成了,某样作物在盛产之地作价极其低廉,在气候不能适应它生产之地,作价又极其昂贵。

既如此,何不利用漕运来改善这一系列的问题呢?

韩彻便又详细的阐述了一番,他预备如何利用漕运去解决朝廷一直存在的常平仓方面的问题。

太子听闻到这,内心的震撼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此时太子再看韩彻,登时有那么一瞬间觉得他浑身都冒出了金灿灿的光芒。

也忽然懂了,为何韩彻会在百姓口中落得个“财神爷”的外号。

想想韩彻这次漕运的改革,原本太子以为节省运输费用,提高运输效率,减少国库耗费,充实户部财政等相关方面的,就已经很让人震撼了。却未曾想,韩彻还能用漕运解决常平仓的问题。

若是运行得当的话,过去历来让朝廷处于亏损状态,却又不得不在各地设置的常平仓,很有可能将实现有史以来的转亏为盈。

“大善!此事依旧全权交予韩爱卿你去办。”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