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240节(1 / 6)

加入书签

首先黄石不在英国,其次就是他在也无法和牛顿讨论任何科学问题,只要几句话下来黄石估计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面貌就会原形毕露(就比如光的波粒二相性,黄石只知道结果但是不知道证明过程,不知道相关公式,也不知道面对质问时该如何反驳,就是牛顿的力学,黄石觉得自己都没法和对方进行探讨。),不过他考虑或许可以在改良实验工具上下一番功夫。黄石觉得如果自己认真回忆的话,应该能够记起来不少物理实验室的未来工具,这些工具对黄石没啥用处,但是对真正的物理大师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一边写着披着炼金术皮的化学实验手册——黄石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这么说,里面大多数实验的实验条件、材料、工具他都不记得了,只能强行把乱七八糟的记忆碎片强行堆在一起;一边黄石又拼命回忆各种物理实验工具,让人去设法制作——反正现在黄石既有钱又有闲。

写着、写着,黄石还把皮毛和橡胶摩擦会放电写到了炼金术手册里,说不定这个能激发牛顿爵士对电学的灵感。

这些手册和工具,黄石打算未来找个可靠的途径送去英国牛津,作为一个中国人,穿越到明末如果不抵抗后金黄石认为是种犯罪;同样作为一个人类,如果看着牛顿把时间浪费在真正的炼金术而不是伪装成它的化学和物理学上的话,黄石觉得这简直是在对人类犯罪。科学的进步能让整个人类受益,帮助科学就是向整个物种进行贡献,增添全人类的财富,再也不会有这样小的投资,有可能换取那么大的回报。

黄石并不打算进行任何尝试让牛顿爵士离开英国,万一他在旅途上有个头疼脑热,或是遭遇风暴,那黄石不会绝对原谅自己对人类犯下的罪行,尤其是因为他的到来,另外那个让黄石有类似崇拜感的伟人会不会出现在这个地球上还是未知数——如果黄石知道牛津的校长接住了那个苹果的话,出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他肯定会雇佣人不远万里专程去英国用苹果袭击牛顿以确保万无一失。(笔者按:根据曹天元先生的考证,牛顿受苹果启发可能仅仅是个美谈,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

黄石下定决心,他要全力完成自己穿越者的使命,为牛顿爵士提供更优良的条件,一定要在他去攀爬炼金术的高峰前把他的注意力引去更有意义的方向。

……

五十年以后,一团火球在北海上空冲天而起,发出比太阳还要明亮的光芒,以致半个英国的人都以为日出提前了几个小时。

(笔者按:最后一句话纯属临时兴起加上的玩笑,正文在省略号前结束。祝各位读者端午节快乐,开怀一笑。)

第四十三节 淮安

陕西秦王府,

今天孙可望在府上秘密会见一位访客——南明外交部长李奉教,孙可望知道对方还曾经是南明广东的封疆大吏。

南方和大顺诸藩的接触已经进行很久了,但南明从来没有派来过这样高级的政府官员,而且李奉教这次秘密潜来陕西居然还带着辽王府的旗号做掩护。这当时是南明在对孙可望显示实力,他们不再需要隐瞒同时在和其他藩王接触这一事实,而且看起来辽王也是下定决心要与南明达成协议了,不然不会这样明目张胆地把旗号借给南明使者用。

“依旧没有齐公的手令,”孙可望几次提出要看黄石的亲笔信,但是南明使者始终拒绝提供,还说什么他们代表的制宪会议已经可以说了算。孙可望觉得这是推托之词,对方越来越急迫地催促他做出实质性的保证,但孙可望讨要再三的齐国公手令还是没有踪影:“如此本王怎么能相信你们的保证呢?”

“难道齐国公的许诺就能让殿下放心么?”李奉教微笑着反问道,碍于顺廷的耳目,齐国公肯定不能大张旗鼓地宣布赦免孙可望,顶多给他一份不能公开的书面保证:“难道齐公有言出必诺的名声吗?”

孙可望知道黄石的保证常常不算数,不过有一个保证总比没有强,但对方却坚持要以南明内阁部长的身份和他达成交易。

“相比殿下已经很清楚我朝现在的制度,”李奉教首要的任务就是让孙可望认可自己的谈判权利,在辽东这也是最麻烦的一件事情,不过最后吴三桂也接受了:“内阁就代表制宪会议,而制宪会议通过的决议齐公是不会否决的。”

对于李顺的这些藩国,黄石不愿意它们继续存在,而且很明确地表示过这个意思,但是制宪会议和内阁不打算执行黄石的这个意思,他们有他们的考虑:

首先,去年南明废两改元后,第一个财政年中央和各省的收入总计预期能达到四百亿元的收入,其中各种军费开支预算加起来只有八十亿左右,教育、福利、基础设施建设正占去越来越多的预算份额,因为各省的百姓心态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现在不是顺军盘踞在浙江、湖广、云南,直接威胁福建、江西和两广的时候了,那时百姓愿意忍受巨大的牺牲来击退顺军的威胁;但是现在随着军事形势的不断好转,百姓开始不愿意继续付出那么大的牺牲了,他们的注意力开始向日常生活上转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