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766节(4 / 6)

加入书签

细的战术。并专门调整了部队的武器装备,增加了重迫击炮的编制,使之更适合东线的战术要求。

选择的坦克类型,也是从抗联装备的多种坦克之中经过苦心比对,以及在德军装甲兵军官的建议之下,才最终敲定的美制三型轻型坦克。尽管德国军官以及抗联的装甲兵干部,都认为这种坦克性能,主要是火力与装甲防护力比德制三号坦克要差的多。

特别是外形过于高大,使得目标过于明显。在山区地形上,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弱点。日军如果在制高点设置观察哨,很远就可以发现机动的这种坦克。而且其不良的观察视线,在山地作战也会影响到火力发挥。

但是这种美制轻型坦克,马力大、越野能力强,行驶速度相当的快。虽说这外形有些过于高大,显得很晃眼。可三十一度的爬坡能力,不仅在山区地形上使用坦克作战至关重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其弱点。

火力上虽说只装备了一门三七坦克炮,但是却配备了三挺机枪,反步兵火力可谓相当的强。最关键的是,这种眼下美国援助抗联的主力坦克,因为数量相当的充足。即便遭遇到较大的战损,但是补充上也很容易。

当然这种坦克最大的问题是,只能使用航空燃油,无法使用抗联自己生产的汽油。不过依托东北作战,在美国人的慷慨之下,这种燃油的数量还是有保障的。所以在东北战场上,这种坦克就像杨震在平西打的那次坦克穿插作战一样,主要被放在了东线山区使用。

而且这种坦克,在东线山区作战也的确发挥了杨震期待的作用。只是这种坦克的装甲,相对于关东军眼下的反坦克炮密度来说,还是有些过于薄弱。战果的确很大,但是损失数量也相当的不轻。在此次作战之中,这种坦克也是抗联所有型号的坦克之中损失最大的。

至于被杨震留在东北战区作战的英制步兵坦克,因为拙劣的越野性能,以及过于缓慢的速度。无法执行这种山地穿插作战,除了部分被调往关内参战之外,主要被用于辽河平原上,与英制巡洋坦克配合进行正面突破。

在杨震苦心积虑的计划之下,东北战场至少到目前为止,还算基本上达成了当初设想的战术要求。通过这种又拉又打的战术,将关东军乃至整个朝鲜军,都牢牢牵制在东北以及朝鲜半岛。无论关内战场形势如何的危急,关东军却无法从东北抽调一兵一卒南下进关。

东北战场眼下的僵持,虽说让抗联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是眼下这种僵持局面,却正是杨震需要的。因为抗联在东北的整个作战行动,本身就是为了配合在华北战场作战,分散日军兵力而进行的。

至于攻城略地、一鼓作气收复南满,杨震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这么好的胃口。他知道以自己目前的兵力和实力,还远远做不到可以两面同时与侵华日军两大战略集团作战,并一鼓作气同时打垮这两大战略集团。

尽管杨震在战前,为东北战场制定了缜密的作战计划。但在此次会战之中,从一开始东北战场就被定为辅助战场。以牵制并尽可能的消耗关东军有生力量为主,攻城略地倒是没有在计划之中。在东北虚张声势,华北大动干戈,才是他真正的意图所在。

东北的攻势看起来惊天动地,其实真正的战略意图就是一句话。让关东军昏头涨脑,无力支援关内作战,减轻华北战场可能会承受的压力。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分散日军大本营,对关内战场的关注。

而如果东北战场眼下的僵持局面,如果继续的持续下去。至少在华北作战结束之前,不出现太大的变化。那么这个战略目标的实现,就不成太大问题的。不过尽管眼下的东北战局,还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进行,但杨震认为还是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

仔细考虑东北战场眼下的实际情况后,杨震电告负责整个东北战场指挥的郭炳勋与王光宇,并主持后方工作的政委李延平,在东北战场上以稳为主。一切的战略战术行动,要以吸引日军无法南下为中心。

在战术运用上,不要吝啬装备和物资,尤其是不要惧怕坦克的消耗,但是也不要一味的运用单一战术。在采取大纵深穿插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快打快撤,以及后续的接应。还有在大纵深穿插的时候,要注意虚实结合,要多采取佯攻配合。

最关键的是,要注意朝鲜军的动向。只要东北战场形势,未出现根本性的不利变化,朝鲜境内的兵力,就绝对不能减少。同时要加大对朝鲜海峡的封锁力度,以及对朝鲜半岛整个日控区交通线的轰炸。

在电报上,杨震也督促后勤以及军工部门,加快向关内战场运输弹药的速度。利用华北战场短暂的平静期,在华北战区尽可能多囤积弹药和油料。尤其是第一阶段消耗最大的各种口径的炮弹,至少要储备够五个基数。

给东北战场的电报发回去后,杨震强行压制住返回东北一趟的念头,将心思又转回了华北战局。尽管转入防御之后的作战方案,已经全部部署下去。各部队也已经调整到位,但杨震依旧不敢有任何的放松和松懈。

五天的休整时间,对于下面的部队是一个大战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