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720节(2 / 5)

加入书签

很同意副总指挥的意见,但是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姜还是老的辣。这么一个调整方案下来,虽说各个部队的火力不如当初的挺进军。但是部队更加机动灵活,也更有利于在山区运动作战。

从眼下整个华北的态势来看,短期之内打出山区全部收复日军控制严密的平原地带,暂时还不算现实。眼下的日军虽然因为胃口撑的太大,但是在中国战场上还保持着相当数量的整编师团。在整体战略态势上,在关内战场还保持着优势。

如果此时大举对日军控制区出击,以关内的部队现有的兵力和实力即便是打胜了,恐怕也是惨胜。其残存的实力,根本就无法应对日军战略重点转移之后,随后的大举反攻。眼下先集中所有的兵力,真正控制住山区,彻底的稳固华北各个敌后根据地,就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而在这种战略需求之下,副总指挥拿出的这个轻装部队的方案,更加的符合现在的实际战略需求。在山区地形之下大兵团作战,根本就难以施展。日军即便是出动一个师团,也只能以大队为建制分散活动。

同样日军在山地作战之中,其重炮与坦克的威力也是很难施展开。日军之所以在山区依旧能够保持对中国军队的优势,除了各级建制的部队作战能力,以及指挥官的战地指挥能力强于中国军队之外。最关键的就是其足够的通讯能力,缜密的作战计划,以及快速增援的能力。

而且日军山地战的能力,也远远的超过中国军队。无论是山地行军能力,还是山地作战能力,穿皮鞋的日军并不次于穿布鞋和草鞋的中国军队。无论是在山地行动的速度,还是山地穿插的能力,基本上都超过中国所有的军队。

即便是擅长山地作战的关内部队,在这一点上与日军相比也略有不足。这一点虽说说出去有些难堪,但是必须要承认。再加上日军每次出击,都有大量熟悉地形的伪军配合作战,这一点无疑增加了关内部队的弱势。

日军的武器装备中,很多也很适合山地作战。无论是掷弹筒,还是步兵炮,都是山地作战的利器。其缜密的战术,再加上凶悍的作战能力,以及旺盛的战斗意志和极强的配合能力,使得即便在山地作战之中,中国军队一般也很难是其对手。

即便短时间之内合围住部分日军,但只要战斗不能在短时间之内解决,在周边的日军快速增援之下,也很难彻底的消灭掉被合围的日军。反倒是自身在日军顽强的抵抗之下,因为伤亡惨重无力应对日军援军只能被迫撤退。

敌后战场的无数次反扫荡作战,装备轻便的关内部队。反倒是在山地战之中,很难与日军抗衡。除了火力上的弱势之外,主要就是差在日军山地战能力,并不弱于关内部队。即便是能集中优势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合围住部分日军,但也很难全歼。

日军的山地战能力,以及山区战场特有的特点,再加上今后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华北战场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关内部队的各级建制,既要保证足够的机动灵活性,又要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集中足够的火力,面对一路或是几路的日军。

而且整个华北地区,除了晋中盆地以及冀中平原、黄淮平原之外,大部分的地区还是以山地为主。重装部队固然能在火力上全线压制日军,但是在山区以及关内大部分地区公路基础设施很差的情况之下,很难发挥出足够的机动性。

副总指挥的这个编制,至少在两年之内还是符合未来一段时间华北战场的局面。当然也不排除随着敌情的变化,原有的计划出现意外。这个编制很是符合副总指挥,先稳定山区根据地,再向平原区渗透的想法。

至于说派遣抗联南下,至少在四三年上半年之前,杨震是不会有这个想法的。四二年一场席卷了整个华北的大旱,四三年接连天灾,整个华北地区根本就无力负担一场大规模的战役。同时东北也无力在支撑南满战场的同时,同样支撑华北战局。

正像副总指挥说的那样先稳定山区,将日伪军在根据地内部的据点和楔子彻底的拔掉。至于平原地区,先以渗透和蚕食为主。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至少要渡过眼前这场已经席卷了整个华北的天灾之后。

要是现在整个华北相当一部分地区,绝收已经成定局的情况之下。在发动大规模的战役。一场大战下来所需的天文数字的物资,以及战火毁灭的田地。那就是不是加重百姓负担了,就是连杀民养军恐怕都难以形容了。

副总指挥的态度很明确,在这场天灾未得到根本缓解,民力还未彻底恢复之前,整个战略态势还是应以防御为主。饭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仗要一个个的打,不要老想着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当前华北的态势,还是主要应该以稳固各个根据地内部为主。

不管形势如何,绝对不能干出那种杀民养军的事情来。别人怎么做他管不到,但是在他的部队里面,绝对不允许这么做。部队在这个时候非但不能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还要想办法尽可能的减轻群众负担,并帮助群众渡过这场天灾。眼下即便部队整训完毕,发动任何的大规模战役也是不适合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