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277节(2 / 2)

加入书签

滚向前,但是很多事情并没有跟着时代向前。

反而是向后退了。

就像明朝开始的时候就大开历史倒车,搞出了很多让古人的古人都无语的操作一样,

中央集权在明朝是得到了空前加强的,虽然比不上清朝,可是皇帝的骄傲也不是一般的强。

如果是以前的皇帝,或许会感慨自己有这么一个厉害的臣子,为自己分忧解难,十分开心。

而张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朱翊钧的大权,这是张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朱翊钧的失位。

在权力上的把控上,张居正和朱翊钧并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是对立面的,你强我弱。

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朱翊钧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

张居正还活着的时候还好,等他死了,朱翊钧自然要进行一番反攻倒算的。

更何况这个时候他还有着完美的借口——不是他想要忘恩负义,实在是很多人逼着他这么做啊!】

【而在张居正身后一直到明亡的六十多年中,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地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没有一个能人志士力挽狂澜。

这表明了地主阶级当权派再也不能医治封建社会的痼疾,即便是有识者也不过步张居正的后尘,

梦想“循居正成规”,要求各衙门按照万历十年前的规章行事,他们没有张居正的眼光、魄力和能力,根本就是东施效颦。

当初大骂张居正是禽兽,被廷杖致残的邹元标竟然拖着一条拐腿,为张居正的昭雪奔走呼号,试图召回失去的新政,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古老的帝国大厦终于还是被历史的巨浪冲击得分崩离析了。】

陈曦感慨的摇摇头。

这是她要说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一个让人充满遗憾的王朝。

它明明是能够继续辉煌下去的,结果因为统治者的贪婪、自私、狂妄自大,一步步的走到了现在的局面……

实在是让人不能不扼腕痛惜啊。

而朱元璋已经多少有些麻木了。

他只是个粗人,但并不是傻子。

能一手建立大明王朝足以说明这个帝王的魄力和能力,他是能够看出来,现在的大明王朝已经是大厦将倾了。

若是自己能在的话,可能……

【而随着张居正的病逝,朱翊钧从此开始亲政。

而这位憋坏了的皇帝,亲政之后很快便组织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先后在明王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分别为李如松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

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巩固了汉家疆土。

后世有说明军虽均获胜,但军费消耗甚钜。

而三大征实际军费则由内帑和太仓库银足额拨发,三大征结束后,内帑和太仓库仍有存银。】

【但是朱翊钧的热情其实并没有持续了很久,万历十四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身体虚弱,每况愈下。

因此,在朱翊钧执政中后期,几乎很少上朝。

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

“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

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就更不感兴趣了。

同年,礼部主事卢洪春奏曰:朱翊钧“日夜纵饮作乐”。

从同年起,为争立皇太子,演成了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

【所谓“国本之争”,也就是到底要立谁为皇太子的问题,毕竟一直以来,“太子者,国之根本”。

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朱常洛与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争夺太子之位。

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

然而朱翊钧不喜欢王恭妃所生的皇长子,却加倍宠爱郑皇贵妃,

并且有意立其子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