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687章(1 / 2)

加入书签

军队有需求,他们就能有目标,从而不断推动火器的进步。

所以,人才。

大量的遍及各行各业的人才,这才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关键。

朱棣一听,要修两座会馆,这个不贵,但是要发廪粮这可是个大开销了,问道:“按照你这个计划话,两座人才库大概要收纳多少人?”

你要是动不动就几万人,这经年累月的廪粮发下来,国库可会有点难以支撑,关键是朱棣现在看不见人才库会给大明带来的利益。

也就是说在朱棣眼中,这是个有投入暂时看不见回报的事情。

黄昏想了想,“以我们大明目前的状况,两座人才库,最多也就能吸纳个两三千人,这就是极致了,再多,也没那么多人才。”

大明受限于时代限制,有条件的,又能有魄力不读书去钻研实业的人不多,大多有条件的去读书了,所以所谓的人才,应该是一些为了生活在各行各业从事多年的人。

比如钟山工坊老李这种。

但是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哪怕是明朝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商贾的地位依然很低,更别提做实业的了。

毕竟是经济依靠农业的封建时代。

朱棣略微算了个帐,问道:“那你算过一年要多少廪粮吗?”

廪粮其实不多,这算成钱币的话,大概也就一两银子,但如果是三千人,意味着一个月就要三千两,一年下来可不是个小数目。

十年,二十年,这个帐就有得算了。

黄昏知道这事对朱棣而言确实有点过于先进,也不敢奢望他一个人来承担这事,毕竟这事一旦施行,朝堂之上的反对之声将是无比巨大的,而更大的反对声则在民间。

秀才一个月的廪粮才一两银子。

你这些匠人一个月就能拿一两,那些秀才心里会怎么想?

所以这个事的钱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压下这些反对声——这个只有朱棣才可以。

或者另外一种方式:自己私人来办这两个会馆。

于是对朱棣道:“黄金有价,人才无价,微臣认为此时功在当下,利也在当下,更可利在千秋,所以微臣愿意和陛下一起分担这两座人才库的一应花销,另外,如果陛下担心朝中和民间的反对声,陛下可以以私人名义出钱,将钱划到微臣名下,再由微臣来操办此事,此事便成了私人的经营,朝野之间的反对声便师出无名。”

朱棣愣住。

他开始以为黄昏是想利用这个人才库来做生意经商,所以怂恿自己来办这个事,而他黄昏就坐收渔翁之利。

现在他竟然愿意出钱?

朱棣心动了。

黄昏出钱的事情,貌似没有坏事,比如编修全书,比如郑和下西洋,现在他又要出钱来办两座人才库,难道这事真能如黄昏想的那般,影响堪比编修全书?

君臣之名,欲越秦皇汉武!

实际上朱棣还是小看了这个人才库。

在黄昏灵犀突来的想法之中,这个人才库是大明经济腾飞、科学进步的星星之火,是大明全方位发展的摇篮,是一颗科技树萌芽的种子。

只要这座人才库建立起来,自己利用掌控的权力和接触到的资源,再加上催化剂,大明的各行各业就能百花齐放。

这比自己单打独斗好了太多。

不。

确却的说,这是一个跨时代的手笔,一旦做成而且起效,千百年的华夏历史上,一手促成人才库的黄昏这个名字,将永垂千古。

它有可能导致大明在社会文明进程中实现跳级。

也许数百年后,就该有后人讨论:大明王朝永乐大帝朱棣治下的千古名臣黄昏,是否是和那新朝王莽一样,都是穿越者的话题了。

正想要怎么继续说服朱棣,却听得朱棣缓缓的道:“朕为天子,这种为天下社稷千秋功利的事情,朕岂能让臣子去一力承担。”

大袖一挥,“这点钱,国库拿得出!”

黄昏大喜,“陛下同意了?”

朱棣颔首,“大不了就是把入资你化为房产分行的分红给浪费掉了罢,无妨。况且朕其实也很有一些好奇,你这个人才库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

黄昏笑了,“陛下,您只需每年拿出一笔廪粮而已,但大明天下的亿万百姓都将因此受惠,千百年后,永乐这两个字,必将是青史上可媲美秦皇汉武——不,也许可以这么说,千百年后,永乐这两个字,将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最灿烂的两个名字,而且比在第一。”

朱棣愕然,“第二灿烂的是谁?”

黄昏忍不住得意的轻笑,“当然是微臣啊。”

朱棣:“……”

你可真敢找死,这话也敢说。

换作其他君王,黄昏敢说这样的话,其他君王肯定会想,好你个黄昏,竟然自诩比秦皇汉武还厉害,那岂非比本朝太祖还要辉煌,你区区一臣子却已凌驾如此多的天子,那你岂非迟早也要凌驾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