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33节(4 / 5)

加入书签

邓名反复强调这都是他的猜测,具体实情并不清楚。

如果是一般人,那么谈话大概也就到此结束了,吴三桂可能会扔几个赏钱给这个跑了一通冤枉路的保宁千总,把邓名打发走让他明天离开昆明。不过因为邓名给吴三桂留下的第一印象不错,他就多问了一声:“你们在建昌是怎么被伏击的?”

……

两个时辰后,洪承畴的部将从平西王府返回。一个心腹将领回到府中后见到书房依旧是灯火通明,洪承畴面冲着桌上铺开的巨大的滇西南和缅甸地图,正在皱眉沉思着,在他的手边则是厚厚的一摞前线将领的报告。

“老大人太辛苦了。”这个心腹见状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他们在吴三桂的宴会上狂欢时,洪承畴却独自默默推敲着军事计划中的漏洞。

“王事岂容疏忽?”洪承畴淡淡地说了一声,问了几句晚宴上发生的事情。

听到吴三桂把那个去过建昌的目击者找来时,洪承畴微微一笑,头也不抬地问道:“建昌谁主战?谁主和?”

“嗯?”洪承畴的话让将领一愣,他对洪经略可是非常熟悉,知道这老头子看上去老态龙钟,其实仍是宝刀不老、言必有中。

“难道建昌不是一派主战、一派主降吗?”洪承畴见部将没有回话,就缓缓抬起头,慢吞吞地问道:“那个保宁千总是怎么说的?”

“他说……”部将连忙把邓名叙述的大概意思重复了一遍:看不到建昌明军有内讧、分歧的迹象,很可能就是狄三喜为了立威。

“不对!”洪承畴没听完就开始摇头。

吴三桂和赵良栋其实已经想到了明军的军事行动,但因为无法从政治上解释所以又退缩回去,洪承畴却很清楚在东川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个保宁千总的陈述与洪承畴认定的事实不符,让明明一清二楚的事实变得模糊不清。刚才洪承畴没提醒吴三桂,因为他觉得片刻后就会真相大白,这并不是什么特别要紧的事。但听了心腹的报告,立刻让洪承畴有了一丝不安:有人在设法蒙蔽满清的将领,虽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但明显的是这个人企图对鞑子征服中国的大业不利!

“此人说话不尽不实,”洪承畴伸手从竹筒里取出一支令箭,扔给那个部将。此时他双目睁开,其中更没有一点迟钝、浑浊之色:“速速前去,将这个保宁千总给本经略拿来!”

第五十一节 晚宴

两个时辰前……

之前邓名对吴三桂自称是李国英的使者,奉命去建昌搬运粮草去重庆,得知吴三桂也派人来四川行都司他就先去拜见。邓名觉得这命令应该还算合理,说不定吴三桂也有类似的想法。确实如此,吴三桂甚至懒得过问李国英命令的细节,因为吴三桂和邓名的地位悬殊实在太大,作为一个王爷和数十万大军的统帅,没有必要事必躬亲,也没打算和一个小小的千总说个没完。

不过吴三桂问到他派去的受降军队被明军伏击的情况时,邓名就不敢凭空捏造了。如果在吴三桂面前杜撰交战过程,露馅的可能性很大,一旦引起对方的怀疑,就可能遭到仔细的盘问,那样邓名是肯定无法过关的。

于是邓名就实话实说,叙述起那天自己袭击清军营地的过程来,只不过他是站在被袭击者的角度来陈述。当天邓名领着卫士在清军营地里左冲右突,对清军营盘的部署非常了解,给吴三桂讲述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邓名觉得这样很稳妥,但赵良栋听来则感觉非比寻常。正常情况下,被偷袭时人会变得非常恐慌,头脑混乱,很难镇定地观察周围情况。邓名和以前赵良栋见过的败兵不太一样,他并没有用“敌人很多”、“到处都是敌军”、“到处都是大火”这样笼统的描述,而是提到了敌骑冲击的方向,火势的蔓延,还提到友军混乱造成的恶果。

渐渐的赵良栋从三心二意地不太理睬变得聚精会神起来,这个保宁千总沉着冷静的表现,以及他有条有理的陈述引起了赵良栋的注意——很多部下因为不识字,在战场上可能很勇猛,但是一说话就显得粗鲁、莽撞、头脑简单,就是打了胜仗也不会好好地总结,更不用说打了败仗。当然赵良栋手下也有一些良将,可是他们从小在军旅中长大,生活内容离不开封建军队那一套,虽然邓名只是想要敷衍过关,但赵良栋还是觉察出这个保宁千总有些见识,与自己手下的小军官不太一样。

这时赵良栋听见吴三桂又问这个年轻的小军官道:“你现在想来,当时敌军有多少,为何要在营中这样往来不停地冲突?”

赵良栋知道吴三桂这是在考量邓名的才能,对于一个小小的千总来说,这道题的难度显然是太高了,就是一般的将领也未必能答好,比如吴三桂派去东川的那个游击显然就交出了一份糟糕透顶的答卷。赵良栋一言不发地等着那个保宁千总的回答,刚才听了他的描述,赵良栋对此战的经过已经猜到了大概。

“人数必定不过百!”邓名斩钉截铁地答道,此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表现出和官衔不相符的勇气、镇静和表达能力,他依旧按着“百虚不如一实”的思路,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