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84节(2 / 4)

加入书签

只能说看上去很美。

九峰镇的印刷业自从得到了林旭流散出去的那些超时代技术,以及后期工墨匠师积极参与改进革新,几年时间发展下来,活字印刷术业已日趋成熟。按照一般作坊的工作效率,印刷十万字左右篇幅的书籍,从铅、铜活字的排版开始计算,到新书摆放到街边书摊的货架上,全程不超过十天。尽管如此,终端销售价格还是无法降得太低。首先是印刷消耗的油墨和纸张成本无法进一步压缩了,其次流通环节要抽取必要利润。诸如像是《论语》、《老子》和《周易》这样销量很大的经典著作,平均售价也要达到十文半两钱的水平,这笔开销足够一户普通人家吃上好几天的。

不问可知,那些需求量相对较少的书籍,各项费用均摊下来的成本价格会更高,售价也就更难尽如人意了。

农耕社会的人们,生活圈子局限很大,大家普遍存在故土难离的观念问题,一般人轻易不会远离自己居住的村庄和城镇。林旭不可能在每个村镇市都集建起一座图书馆,何况还有识字率的前提限制,你拿书籍给不识字的人看书?那除非是连环画,想靠图书馆普及教育,痴人说梦去吧!于是乎,这条前途黯淡的发展路径也被林旭放弃了。

目下唯一看起来可行的是互联网计划,在如今的时空背景下提互联网,好似空中楼阁荒诞不稽,不过比起耗资巨大,前途渺茫的图书馆,互联网的成本是低得多了。

脑海中灵光一闪过后,林旭开始仔细核算了互联网计划投入产出的比例,算清了数字,他重重地一拍巴掌,语气笃定地说道:

“不管了,成不成也是它。”

互联网这玩意说起来很高深也很高科技,其实无非是个数据交换平台,正如互联网的英文名中包含的“以太”一样。。

什么是“以太”呢?简单点来说,这是物理学假想中的一种传播媒介,后来又被科学实验暂时否定,很形象地阐述了互联网的核心概念,即是一种标准信息媒介,因此“以太”这个词汇被互联网的发明者们借鉴过来,命名了自己创造的交流工具。

假设一个人要在连蒸汽机都没有发明的中古时代,独立发展出互联网。呃!姑且打个折扣不叫互联网,退一步叫作大中华局域网好了。这故事乍一听起来,很像是《一千零一夜》当中某个十分不着调的民间版本。假如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是神祇呢?对于人类来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换作神明出马,祂是否能做得到呢?对于这一点,大概只有做完了以后才能知道结果如何。

套用某位童话作家的话,事情不靠谱没关系,起码你敢想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初步理清头绪,林旭开始思索如何铺设互联网,比起胆子大就能解决的开头来说,把虚无缥缈的一个计划落实下来,这就显得艰难多了。

毫无疑问,搭建信息交换平台,允许用户交互访问平台内的开放端口,只要满足了上述条件,那就是互联网。可是这回事总是说来容易,真格做来却又千难万难。

连续变化了数十种方式都出现了某些无法解开的难题,林旭的一张老脸拉得跟驴一样长短,苦恼地挠着头,自言自语说道:

“嗯,建平台不难,用户访问端口该怎么接入?搞到一般用户都访问不了,那还叫什么互联网啊!”

类似于燕赤霞和东门秋之流的修行者,他们的元神力量强大得远超常人,绝对有能力不依靠任何外物,直接将自身神识嵌入系统平台读取讯息,不过那些生活尘世中的凡人可没有这等本领,普通人虽然也有精神力量,但是强度无法满足林旭这套系统的最低启动要求。

事情是明摆着的,假设一件家用电器的设计标准是以220伏市电驱动,那么两节五号电池提供的电力对它就没有任何意义。同样是电力,由于所需和提供的电力强度不同,结果也会截然相反。若是不能降低对用户精神力量的要求,至少拉平到普通人可以使用的限度,林旭这个互联网计划怕是也要中道夭亡了。

深感事关重大不容失败,林旭索性拿出面临着高考时的那份勤勉精神,头悬梁锥刺股,熬了几天几夜之后,疲惫不堪的他偶然触动灵机,在山神庙的静室里癫狂地大叫说道:

“有了,厚积薄发呀!我真傻!”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活着,关键要看精、气、神,这三者能否达成和谐统一,凡是活人必定有精神力量,只不过普通人的这些微弱精神力平常时候都在无意识中发散了。推想可知,假设以某种方式聚拢了凡人本该无序发散的精神力,经过一段时间储存,普通人也勉强可以提供能量登陆林旭所搭建的数据交换平台。

时间紧,任务重,难题总是一个个接踵而至,林旭的解决方案有了,不等于问题就彻底解决了。随后,他开始为设计这个搜集凡人精神力的装置头疼不已。

材料廉价易得,炼制工艺简单,对使用者无要求,这三项在纸上逐一列出的要点,随便哪一个其实都不算上很过份,综合起来那就非常之过份了。是啊!你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天底下岂有这等美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