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名士 第139节(3 / 3)

加入书签

实展现出了极高的战争素养,让人明白了什么叫兄弟间的默契。但那些热血、那些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过去,在当匈奴人已经不再能构成威胁的时候,分分钟就原地蒸发了。

过去还恍若就在眼前,藩王们却已经能毫不犹豫的调转枪头,将利刃对准了自己人。

佛道之争的突然爆发,令京中的局势急转而下,打了很多人一个措手不及。朝廷无力召回大量外在的兵力,藩王们也却纷纷留了一手。

佛道之争所代表的宗教之战,其实就是藩王们角力的缩影。对皇帝的发难,支持自己的信仰,趁机打压政敌……各种好戏轮番上演,目不暇接,只多眨一下眼,就要担心会跟不上接下来的剧情。今天还是盟友,明天就是死敌,翻脸比翻书都快,让人瞠目结舌。

在王济带着昏睡的卫玠离开洛阳之前,京中胶着的局势,已经像是在火上熬煮多时、咕咚咕咚冒泡的热油,只需要一滴水就能引爆京师。

然后,水就来了。

秦王司马柬死了。

这是在卫璪和卫熠等人接到来自魏兴郡的求援消息后,一边点兵 ,一边命人快马加鞭、日夜兼程的把消息传回京城后,卫老爷子又冲京城传回给他们的糟糕消息。

卫老爷子的一二回信,断断续续,但就是这些前言不搭后语的信,反而暴露了不少事情。

好比他们的通信肯定被截获了一部分,谁也不敢赌那些人会不会破解了卫家信中的暗语。在卫玠等人启程回京的路上,他们已经彻底失去了与京中的联系。

咳,说回秦王之死。

秦王是晋惠帝一母同胞、比晋惠帝小很多岁的亲弟弟,历史上便英年早逝,如今也没能打破这个魔咒。虽然秦王比历史上的寿命多活了一些年头,却也就仅此而已了,其余没有任何改变,他还是死了,死的不明不白,死的突兀苍白。

这很莫名其妙,不是吗?

窥觊晋惠帝的位置,却对晋惠帝已经被过继出去、对皇位完全没有野心的一母同胞的亲弟弟下手。下手之人的脑子坏掉了吗?

还真不是。

秦王倒霉就倒霉在,“过继出去”这件事上。

早些年的时候,卫玠就已经知道了,晋武帝把自己的嫡幺子秦王,过继给了自己一母同胞的弟弟齐献王。晋武帝曾和齐献王闹的很不愉快,致使齐献王年纪轻轻就“气恨发病,呕血而亡”。

这也是王济当年与晋武帝闹翻的主因之一,王济和卫老爷子都很看好齐献王,觉得他才是一个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但晋武帝坚持让自己的傻儿子继承大统。

在假惺惺的哭完弟弟之后,晋武帝就火速把秦王,过继给了齐献王。这并不是出于什么手足亲情,晋惠帝只是想要把他弟弟的王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给自己的儿子。简单来说就是,晋武帝气死了他弟弟还不过瘾,还要占他弟弟的便宜,王位、王府、财产,齐献王的一切都成为了晋武帝的儿子的。

说实话,连晋惠帝和秦王,都觉得他们老爹晋武帝这手做的挺不是人的。

更不用说旁人的感受了。

这个“旁人”主要指的是齐献王的儿子们。齐献王的情况,和卫玠的二姨夫和峤一样,无子,但只是没有嫡子,并不代表着他们没有其他庶子了。

和峤弟弟一家想要通过把儿子过继给和峤,来侵吞和峤的财产;晋武帝也是如此,他通过把儿子过继给弟弟,成功接手了齐献王的一切。

两者是何等的相似,唯一的区别,不过是前者有太原王氏阻止,而没能成功;后者因为是天下共主,轻轻松松便得偿所愿。

齐献王的庶子也不是软柿子,其中有个刺头庶次子叫司马冏,名字和“囧”类似,但性格却不囧,反而记仇又狠毒。司马冏卧薪尝胆数十年,最终“复仇”成功。

之所以在复仇二字上打引号,是因为齐献王一事与和峤一事,其实还是有一些历史原因上的不同的。和峤的一切,都是和峤自己拼搏出来的,他不仅自己拼搏了,还给了弟弟爵位,但他弟弟却人心不足蛇吞象;但齐献王的一切,却是晋武帝这个当哥哥的给他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