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163章(1 / 2)

加入书签

“遇上好年景,最好最肥的地一亩能收上来三石上下的小麦,次一些的两石差不离,最差的一石都勉强呢。

遇上老天爷不赏脸的时候就另说了,一粒儿都收不上来也不是什么稀罕事。”说到这儿,老头儿已是止不住长吁短叹起来。

这就是做农民的无奈之处,很多时候辛勤劳作也未必有收获,而是一切全凭老天做主,是死是活看的都是老天爷的脸色。

对数字极为敏感的胤禟快速在心里算了一笔账,张嘴就道:“按这个产量来说,一家几口靠着几亩地好歹吃饱喝足不是问题吧?怎么爷瞧着你们村里人还吃得那样抠搜呢?”

那老头儿听闻此言神情就更无奈了,解释道:“咱们种的地大多是租来的,每年的收成得先交上去一半当租子,再接着还要往朝廷交两斗,余下才是进自家口袋的呢。”

“租子竟这样多?”

众人无不震惊。

“嗐,这样勉强还能管管一家人的肚子,若不租地种,日子就更没法儿过咯。”

无可奈何的苦笑叫人瞧着实在不是个滋味儿。

胤俄却十分不解,“那又为何不自己买地呢?即便贵一些,一家子想想法子凑一凑,能买一点是一点,怎么也好过这样租地过活吧?”

老头儿却笑笑,不说话了。

胤禩摇摇头,“上哪儿买?你当这些地都在谁的手里捏着?”

胤俄并不了解坊间普通百姓的一切,但却熟读历史,略一思索便明白了。

自君权专制以来,历朝历代绝大多数时候,全国各地偌大的土地所有权几乎都牢牢掌控在最上层那一小部分人的手里。

乡绅、富豪、权贵、世家……真正落在百姓自己手里的少之又少,辛辛苦苦伺候一辈子的土地,到头来也只不过养肥了最上层的那些人,自己却始终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

而大清入关之后,对于前朝末期的土地政策又有了改动。

皇太极甫一驾崩,一跃荣升摄政王的多尔衮便发布了一条“圈地令”。

即近京各州县汉人无主荒地全部圈占,分与旗人。

说是无主荒地,实际上有主无主自个儿说了可不算,但凡是旗人看上的,它便是无主荒地,不是也得是。

此举既是为了满足自个儿的私欲、养活众多跟随入关的诸王兵丁,也是企图卡住百姓的咽喉,强迫其不得不老老实实依附于满贵族。

后面是直到康熙上位之后才宣布停止了所谓的圈地令,并实施放宽免税年限、减免赋税、减轻徭役等一系列利民政策,普通百姓的日子这才好过了些。

不过等他想要将抢来的土地还给百姓时却还是遭遇了巨大的阻碍——贵族们吃进嘴里的肥肉,想逼他们再吐出来无疑是痴人说梦。

这可不是一个两个贵族老爷,而几乎涉及到了所有满贵族的利益,即便是康熙,对此也属实有心无力,只能暂且搁浅下来罢了。

想到这一串历史往事,几位阿哥爷面面相觑俱失了言语,有点哑口无言了。

作为儿子,他们自是支持自家亲爹的想法,但到底还是涉及到了太多贵族,即便心里有意见不满,也着实不好宣之于口,只能闭嘴沉默罢了。

连无所不能的皇阿玛都只能选择退让,这就不是等闲人能掺和的事。

林碧玉下意识瞟了眼身旁的四爷。

青涩的脸庞看起来还略显柔和,不似成年男子那般棱角分明,但凌厉的五官却已初显强势,颇有历史上冷厉铁血的影子。

兴许,有些改革只有他敢做、能做。

一片诡异的沉默之中,也不知是为了缓解尴尬还是当真好奇不解,只听胤俄又问:“你方才说种小麦种栗米什么的,怎么却不种稻子?白米饭不比那些粗粮好吃多了?应当价值也更高些吧?”

闻言,老头儿不禁好笑,“谁不想天天吃白米饭啊?只不过咱们这地儿实在不适合种稻子,没法子哟。”

“水稻水稻,自然得水源丰富才行,傻不傻啊你。”胤禟冲他翻了个大大的白眼,满脸鄙夷。

胤禛就叹:“前朝万历年间有个叫徐贞明的倒是曾提出过‘治水营田’,打算于京畿兴修水利、推广水田,如此既能缓解南粮北济给朝廷带来的巨大负担,又利百姓,还能顺道儿将水患也给解决了。

本是一举多得之事,奈何手握土地的阉人、朝臣等一众豪强权贵却生怕因此而损害到自个儿的利益,故此屡进谗言,以致其被迫草草告老还乡。

如若当初的万历帝不曾被那些奸人所蛊惑,而是大胆放权与徐贞明……可惜了。”

的确是怪可惜的。

林碧玉暗道。

兴修水利她不懂,不过前朝那时就被群起而攻之的事,放在现在也未必能躲得过那些权贵的极力反对。

她还是老老实实干点儿自己能行的吧。

倘若能够成功培育出好的良种,再总结出一些科学种地的方法普及出去,于百姓来说必定也是一大进步,好赖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