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167节(1 / 3)

加入书签

人群中的房遗直也在想这首《春江花月夜》,不过他是昨夜知晓的,父亲房玄龄难得的在书房中未处理公务,而是长时间赏玩这首诗。

本为陈后主所制的艳曲,却脱胎换骨,宛然一新,更引人深思,从春、江、花、月、夜五字展开,散落无形,有缘聚之,令人神往。

“如此佳作,令人钦服,今日放榜,名扬天下指日可待,不知可有新作?”

尖锐的声音响起,李善转头看去,是一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身后的李楷附耳低声说:“清河崔。”

这是李善最不想看到的局面之一,为什么之前他不肯以诗才扬名,就是怕碰到类似的事……不说什么清河崔这等仇家了,说不定李德武都会出幺蛾子呢!

但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呃,应该是被逼着走上这条路,李善自然是要做些准备的……不过今日这是小事,很容易解决。

李善最怕的是……万一碰到什么诗会,命题作文都算是运气,定个韵脚,那真是叫天天不应了!

“在下无捷才。”李善扬声道:“不过倒是有首旧诗,倒是合用。”

李义琰朗声道:“还请怀仁吟来。”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有人点头,有人沉思,也有人微微摇头……对比起那首《春江花月夜》,这首就普通多了。

只李楷、王仁表心有戚戚,科举上榜,是李善前年就定下的入仕之途,所谓的“昔日龌龊”隐隐指向了被父亲抛弃的经历。

实话实说,李善这首诗在这时候算不上佳作。

所谓诗以言志,能被传颂被公认的佳作必然能勾动心绪,而初唐科举,还没有中晚唐那么高的地位,中了进士,也不会想孟郊那般欣喜若狂。

那位清河崔氏子弟嗤笑道:“一日看尽长安花,如今初春,寒意依旧,何来盛景?”

李善团团做了个揖,笑道:“一日看尽长安花,长安难道只有花圃盛放?”

“诸位,兵发平康坊去也!”

场面寂静了一瞬,随后是哄然大笑声……的确,整个长安城,还有比平康坊更娇艳的鲜花吗?

“此为旧诗……当日怀仁写下此诗,意欲何为?”卢承基大笑道:“不意亦为同道中人!”

“正所谓老马识途,今日就请子构兄代为引路,使在下览尽盛景!”

“必使怀仁流连忘返!”

众人出了皇城,兴致勃勃的往平康坊而去,其中主要是进士科的进士,以及李善的诸多好友。

九个进士去了七个,清河崔氏那位没去,孙伏伽也没去……李善记得这位在贞观年间出任过大理寺卿。

“此南曲最负盛名之处,”识途老马卢承基指着一处,“怀仁可赋诗一首,使乐者传唱……”

李善定睛看去,微微皱眉,好像有点眼熟啊。

下一刻,迎出来的中年妇人欣喜呼道:“不意再见李郎君!”

卢承基看了看李楷,再看看李昭德、李义琰、李迁,最后视线落在了李善脸上。

居然是熟客啊!

还口口声声要我引路?!

倒是巧了

北宋年间,柳三变名扬天下,人称“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后苏东坡的词作更是上至高官显贵,下至商贾平民,无不吟诵。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词便于传唱,由上而下,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另一方面也在于时代的变化。

事实上这种变化贯穿了整条历史长河,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戏。

而在唐朝,一首诗想名声大噪,一般来说只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得显贵力荐,最著名的就是白居易。

白居易初至长安,顾况拿起名气开玩笑,长安居,大不易。

之后那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顾况由此而叹,“居即易矣。”

白居易就是如此名声鹊起。

说到底,这套路……和李善为玉壶春打广告基本一回事。

而第二种渠道就是位于平康坊的教坊司……至少在长安,李善没发现平康坊之外还有青楼。

事实上,唐朝的教坊司,还真和后世不同,基本上是卖艺不卖身,人家玩的是艺术。

如果一首诗能在平康坊名声大噪,那必然能在长安,乃至关中名声大噪。

这也是李善主动提出来平康坊的原因……退缩只会让人怀疑,肆意才能使人忌惮。

但李善也没想到这么巧……哎,也是,青楼的老鸨,眼睛能不毒吗?记性能不好吗?

更巧的是,当李善顶着无数道狐疑、羡慕、古怪的视线走进去的时候,不大的厅内只有两位青年斜卧侧听,帘幕后乐声响起,有女扬声唱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罢了罢了,自己当年装的比,那就得装到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