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jshubao.com

第467章 失败算老几?(1 / 2)

加入书签

这么一个掐头去尾,美国人不但保住了自己的核心机密,而且还做到了所谓的公开透明,甚至还起到了部分麻痹竞争对手的作用。

因为真的有几个后面追赶的国家拿着美国人的公开报道,用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往弹体上装,结果打一个炸一个,打两个炸一双,实在炸到钱包瘪下去了,这才无奈的放弃了。

苏联人该说不说没有被美国人忽悠,这倒不是说美国人的复合材料不好,而是苏联资源丰富,各种合金冶炼技术发达,符合远程导弹使用的合金材料有好几种,无论质量还是性能并不比美国费劲巴拉的弄出来的复合材料差多少。

所以苏联的模式真的很难复制,除了超高的技术门槛以外,你家里必须要有矿,还不是一种,而是差不多涵盖元素周期表中绝大部分的自然衍生矿。

数遍整个地球也只有横跨欧亚大陆的苏联能够办到,剩下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没那能力,哪怕是后来的俄罗斯都不行。

至于国内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没法比,再加上两个超级大国严密的技术封锁,这类高价值材料别说国内,就是英、法这类老牌儿强国也都拿不到工业化量产的技术,只能从美国那里获得少量的成品而已。

苏联,连成品都不给,你想要,没问题,各种ss的远程导弹一大堆,只要跟着大哥混,保证让你躺在导弹边儿上能安稳睡觉。

如此情形下,想做出纤维增强型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简直难如上青天,先不说别,各种金属,配套的纤维材料,必须要熟悉它们的属性,这个过程可不是中学列几个化学方程式就可以的,而是要缩小到分子,甚至是原子的排列组合。

其中的试验、积累、分析是个漫长且难熬的过程。

然后生成出相应的纤维与金属匹配,又是一系列的试验、积累、分析……

觉得这就完了吗?恰恰相反,这些过程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纤维制备,混合金属融合,工艺,设备直到稳定的工业生产,一系列的东西简直不要太多。

美国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直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取得初步工业化的成果。

日本速度比较快,六十年代开始,七十年代末便已经与美国齐头并进,问题是日本的快速进展离不开美国的支持,毕竟日本在美国的全球分工体系当中,一直以来就是美国的高级打工仔。

事实也是如此,美国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走的是一条稳健的工业化制备路线;而日本却是另一条技术含量更高且投入更大的高风险路线。

用国内常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目标,两条道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都拿着资金试试看。

要是在国内,可能为了快速出成果,就拨两份经费,可人美国就方便多了,本国搞一摊子,剩下一摊子丢给日本。

经费各管各的,到时候日本有了成果直接拿来就是,日本人敢说个不字嘛?驻日美军的枪口可不是吃素的。

国内没有美国人分担经费的便利,更没有人家的实力,除了眼馋也没别的办法,连国家都束手无策,腾飞航空总公司自然也没这个能力。

可又怎么突然搞出这么多金属基复合材料?

很简单,歪打正着被逼出来的。

腾飞航空总公司下属的航空技术研发中心除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外,最主要的方向就是钛铝合金,作为未来十到二十年涡轮叶片的主要材料,钛铝合金以其极高的耐高温特性,一经成功便可将发动机燃烧室出口总温提高到1600k(即1327摄氏度)左右。

而这还是钛铝合金一般状态下叶片承受的温度范围,如果配合先进的气模冷却系统,表面的陶瓷隔热喷涂材料,发动机燃烧室出口总温提高可以提高到2000k(即1763摄氏度)以上。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将达到十分可观的推力值,一旦取得核心机的突破,隐身战机的超音速巡航,轰炸机的大载弹量长航程,运输机的洲际飞行,大型民用客机的高要求都不再是问题。

然而未来的愿景是美好的,前行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当初h公司搜刮日本技术资料时就搞得杂乱无章,庄建业尽管从里面找到几个很有潜力的技术,但总体上只是个雏形,甚至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就比如说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冷却孔制造的电化学打孔装置便是典型的代表;钛铝合金比电化学打孔设备要好上一些,可也就是好上那么一丢丢。

因此当宋亚男带领一大堆技术人员兴致勃勃的按照日本的资料做出钛铝合金的样本时,没有喜悦,只有沮丧。

因为钛铝合金除了耐高温外,其他的性质简直糟糕得一塌糊涂,纵向强度还算凑合但横向强度却弱得一匹,别说在航空发动机涡轮上高速运转起来,就是用老虎钳敲一敲都会变形。

这也就罢了,低温性能也不合格,材质容易脆化,做其他用途还好,可要是放在航空发动机上,剧烈的冷热变化很容易另其断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